368大乾春归:赈灾安民续农心-《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第(2/3)页

    傍晚时分,第一条水渠终于挖通,洪水顺着水渠缓缓流走,露出了部分被淹的桑田。风澈蹲下身,查看桑苗的情况——大部分桑苗的叶片已经发黄,但根系还未腐烂。他立刻让农桑专家过来:“这些桑苗还有救,赶紧指导农户们把桑苗扶正,根部培上草木灰,防止腐烂。”

    农桑专家们立刻行动起来,手把手教农户们抢救桑苗。风澈则继续带着士兵挖第二条水渠,直到深夜,才在农户们的劝说下,回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帐篷里的地上铺着干草,他刚坐下,就见一位老农端着一碗热姜汤走进来:“太子殿下,您快喝点姜汤暖暖身子,别冻坏了。您为了我们的桑田,连饭都没顾上吃,我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风澈接过姜汤,一饮而尽,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老丈客气了,守护百姓的生计,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能让桑苗重新发芽,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我苦点累点不算什么。”

    接下来的半个月,风澈带领着士兵和百姓,挖通了十几条水渠,疏导了大部分洪水;抢救了近万亩还能存活的桑苗;为受灾农户分发了救济粮和帐篷;农桑研究院的耐涝桑苗也陆续送到,开始补种。

    在补种桑苗时,风澈发现南方的土壤比北方更黏重,不利于桑苗根系生长。他立刻想起农桑互助会的北方老农说过,用桑枝粉碎后混合土壤能改善土质。他立刻让人收集被洪水冲断的桑枝,粉碎后和土壤混合,再用来补种桑苗。

    “太子殿下,这法子真管用!”一位农户看着刚补种的桑苗,兴奋地说,“昨天补种的桑苗,今天就立住了,比直接种在黏土里精神多了!”

    风澈笑着点头:“这是北方农户的经验,我们互相学习,就能克服困难。等桑苗长大了,我们还可以用桑枝做更多东西,比如桑木家具、桑枝炭,增加大家的收入。”

    为了帮助农户们尽快恢复养蚕,风澈还让人在高处搭建了临时蚕房,调运了新的蚕种,派农桑专家指导农户们养蚕。有位叫陈阿婆的农户,丈夫早逝,儿子在边关当兵,家里只有她一个人,补种桑苗和养蚕都很困难。风澈知道后,每天都会去陈阿婆家帮忙,帮她扶正桑苗、喂蚕宝宝,还从自己的行囊里取出一块北狄皮毛,送给她:“阿婆,这皮毛暖和,您晚上盖着,别冻着。等您儿子从边关回来,看到家里的桑园和蚕房,一定会很高兴。”

    陈阿婆接过皮毛,眼眶通红:“太子殿下,您真是好人啊!比我亲儿子还贴心!有您在,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四月中旬,南方的水灾终于得到控制,大部分桑田都完成了补种,临时蚕房里的蚕宝宝也开始吐丝结茧。风澈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成就感。他让人给京城送信,告知灾情已经好转,让慕容冷越和风染霜放心。

    慕容冷越收到信后,心里松了口气,对风染霜说:“澈儿这次在南方做得很好,不仅救灾及时,还能结合农桑经验,让互助会发挥作用,真是越来越成熟了。”

    风染霜笑着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里面是她为风澈缝制的春装,上面绣着耐涝桑苗的图案:“等澈儿回来,就能穿上这身衣服了。我还让御膳房准备了他爱吃的翡翠烧卖和蟹粉小笼,给他接风洗尘。”

    五月初,风澈处理完南方的后续事宜,准备启程回京。江州的百姓们纷纷来到城门口送行,有的农户捧着刚缫好的蚕丝,有的捧着新烤的桑果糕,有的甚至牵着自家的小羊,非要送给风澈:“太子殿下,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谢谢您帮我们重建桑园、恢复生计,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风澈接过一小匹蚕丝,向百姓们躬身行礼:“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感谢大家的努力和配合,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大乾的农桑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大家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他转头对农桑互助会的代表说,“以后南北农户要多联系,互相分享经验、支援物资,让农桑互助会真正成为连接全国农户的纽带。”

    “是,太子殿下!”代表们齐声应道。

    风澈的马队驶离江州时,百姓们还在城门口挥手,直到马队消失在远方,才渐渐散去。风澈坐在马车上,看着手里的蚕丝,心里满是温暖——这蚕丝不仅是百姓们的心意,更是大乾百姓团结一心的见证。

    回京的路上,风澈收到了农桑研究院的消息,他们用风澈从边关带回来的桑枝,研发出了更坚韧的桑木,适合制作更多军需物资,慕容冷越已经下旨,在全国推广这种桑木的种植,让农桑产业更好地服务于国防。

    抵达京城时,慕容冷越和风染霜依旧在宫门口等候。风染霜看到风澈,快步上前,握住他的手:“我的儿,你可算回来了!瘦了这么多,肯定在南方受了不少苦。”

    风澈笑着摇头:“母后,儿臣不苦,看到南方的桑苗重新发芽,百姓们露出笑容,儿臣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他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陈阿婆送给她的桑蚕丝手帕,“这是南方农户亲手织的手帕,上面绣着桑苗和蚕宝宝,送给母后。”

    慕容冷越拍了拍风澈的肩:“这次南方赈灾,你立了大功,朕已经在朝堂上宣布,封你为‘监国太子’,以后朕不在京时,由你代为处理朝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