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窃国大盗》
第(1/3)页
林汉帝国朝野上下关于山东问题基本上算是达成共识,这种情况就帝国的现状来看,确实是有些反常,因为前一段时间林风作出姿态“广纳天下贤才”的关系,朝廷在对民间的言论自由方面口子开得比较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北京城里还出现了一批由士人组成的“清流党”,一贯以“忠义”自诩,这批人基本上有钱而且空闲,而且许多人都和帝国上层拉得上关系,如果要排查的话,随便找个在茶馆里对朝政大放厥词的家伙一审,七拉八扯就能在大汉高官里找出靠山来,不是顾炎武学生的学生,就是徐学乾门生的门生,而且这些人本身也大多有个举人功名在身,之所以长年呆在京城并且能够理直气壮的找家里要钱,也是举着“待时应考”的由头――在中国社会,年青人祭出这种法宝对于父母来说具有无敌效果,所以尽管知道这些人在北京花天酒地,大多数老爸还是得乖乖掏钱。
按照原来的规律,凡是朝廷作出的决定,他们肯定是要反对的――说“反对”这个词应该不算准确,正确的说法是“挑刺”,总之鸡蛋里找骨头的批判一下,顺便再骂一骂朝廷的某位大人物“无能”、“昏聩”,当然,按照个人的喜好和地方出身,这位倒霉的朝廷大员可以帝国任何三品以上的官员,当然,这里面也有许多门道,比如祖籍福建的士人自然会对陈梦雷和李光地网开一面,而江苏士子若是听见有人大骂张书玉,自然也会挺身而出。
这次朝廷进攻山东的决定得到了广大士人的拥护,基本上没什么唱反调,包括出身山东的举子,实际上就现在的情形来看,因为垄断运河漕运的关系,山东几乎成了北方诸省的公敌,就利益上讲,现在北方人吃大米、穿丝绸的成本比起原来要高出许多,这中间的差价都被那些山东官僚掳夺了,这种情况下当然没什么人跟他们说好话;而就大义上分析,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山东这个省份也是没什么道理**在中央政权之外的,割据一方不得人心。\>。
现在能够调动的大将只有马英和瑞克。不过马英的骑六军在上次和葛尔丹的战争中力拼准葛尔怯薛军,伤亡惨重,这回虽然补充的兵力,但到底也还没有完全回过气来,所以这个时候再调他出征显然有些过于苛刻,而且就朝廷的许多大佬来看,让这位大爷去打山东恐怕也不太合适。
这里当然不是说马英将军打仗不行,实际上虽然朝廷里的多数大儒都不太喜欢这位将领,但说起统兵作战这方面,倒还没人说马英不行――这位马贼出身的大爷擅带强兵,能克强敌,来去如风,挡我者死――听上去气壮山河,充满了浪漫主义英雄色彩,但实际上这种风格就是原汁原味的“蛮族战法”,凡是他马蹄踩过的地方,不论仗打得怎么样,百姓城池大多都会玉石俱焚,而这次朝廷拟定的山东战略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是让马大爷在山东走上一圈,恐怕什么都没得攻了。
所以眼下唯一够分量的将军就是瑞克将军,不过当林风把这个主意说出来之后,却意外的遭到了李光地、周培公等人的反对。
羽林将军瑞克在大汉帝国之中也算是一位奇人,如果说一说他的经历的话,恐怕立即会在欧洲引起轰动,实际上随着南怀仁等传教士的宣扬,现在他的名声也传得很远,基本上东南亚活动的老外,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手握重权瑞典佬。<>。
近卫军虽然待遇好、俸禄高,但就军官而言却没什么前途,比如瑞克将军,虽然贵为中将,但也没什么脸面自称“本座”――天子脚下,只有汉王一座,他能座什么?!
而上校则更为不堪,虽然只差了一个级别,但却注定了只能在别人手下唯唯诺诺,呼来喝去东奔西走,别说什么威风不威风,不受气就算是祖坟上烧了高香。
这次赵应奎赶了个狗屎运,升了个准将军衔,恨得马进良眼睛出血,实际上这两个人倒有点象昔日的施琅和杨海生,王八对绿豆铆得很紧,原来大伙平级倒没什么,见了面冷嘲热互相揭短,但现在赵应奎一升官就麻烦了,照规矩马进良一见赵应奎就得行礼问好,不然就是藐视上级,赵应奎可以趁机拿他做法,所以自从大军撤回北京之后,赵应奎没什么事就骑上马去天津一带转悠,而马进良则一天到晚忙碌不堪,听到风声就四处“巡视”,绝对不给赵应奎见面的机会。
作为近卫军中的高级军官,虽然还不是将军,但好歹也是独领一军,朝廷里还是不少人卖马进良的面子,所以林风在出征将领的人选上举棋不定的消息恨快就落到了马进良的耳朵里,坦白的说马进良上校为等这一天可真是憋得太久了,所以一听到朝廷有这么一回事,不论是真是假就立马割了手指头,写得封“血书”,快马流行飞递北京,代表近卫第三军向汉王请战。(\
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林风下令召见近卫第三军军长马进良上校。
“微臣近三军马进良,叩见主公!”虽是汉王的近卫之军,但马进良一向驻防天津一带,少有进京,而这时又心有企盼,故不免有些忐忑,他跪倒行礼道,“汉王千岁!……”
“哦,进良来了,”林风随口招呼道,“咱们都是老熟人,别那么拘束,来这边坐,我有事要问你!”
“谢主公赐座!”马进良不敢放肆,在下首侧着身子坐下,抱拳道,“主公问话,微臣言无不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