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窃国大盗》


    第(1/3)页

    一六八六年夏天,林汉帝国再次获得丰收,自从建国以来,这已经是第四次农业丰收了,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命运之手,给予了这个新生帝国一个美好的暗示。

    自从杨起隆归附大汉王朝之后,长久以来一直困扰北中国的农民大起义逐渐走到了尾声,按照社会发展定律来看,这种暴力形式的社会大洗牌不可能持续很久,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正式两级分化之后,一切都必须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去。

    河南行省的半**状态仿佛海面下的冰块,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融殆尽,杨起隆在这个问题上根本没有作出正确的判断,当他抱着虚与委蛇的态度宣布归附北京之后,之前一直在表面上拥护他的小弟们纷纷栽进汪士荣的怀抱,事实上这种情势并不是很难理解,就政治角度而言,当初这批人的政治口号就是“驱除鞑虏,夺回汉家江山”,那么现在这个目标无疑是已经达到了,所以接受北京方面的领导也算得上是“求得正果”;而从经济角度上说,现在的“义军领袖”们早已不是那群满腔热血的爱国精英,几年的高官生涯令他们在私生活上得到了巨大的好处,虽然其中大部分还算不上什么脑满肠肥,但至少也是囊中丰厚,而且“房子、车子、老婆、丫头”四大件全部配齐,而且其中不少人自从占据地盘之后就再也没有摸过刀把子,所以说如果现在有人号召他们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而重新战斗,那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成功的对河南地区实施和平演变之后,北京城的大佬们纷纷安下心来,因为就目前的局势来讲,杨起隆的威胁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事实证明,依靠什么义气或者绿林规矩之类打天下的套路确实是已经过时了,到底这个世界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朱元璋,现在整个河南包括杨起隆自己都没人再提起什么“结义之情”或者“骨肉香火”之类,而大汉朝廷全体官员似乎一夜之间就忘记了关于“反清复明”之类流言,虽然在河南省担任地方职务的大多数官员基本上都是杨起隆的旧部,但如果一旦有某人在公开场合讨论关于什么“明”或者“清”的问题,马上就会有大票人马全副武装上门拜访――即使是在茶馆里说《大明英烈传》也不行。

    如果说几年之前的农民起义军是一棵大树,那杨起隆就是那颗熟透了的果子,只要有风,他就会自己掉落枝头。若是珍爱自己,他就会珍藏密室,被人供奉在香火之上,若是自讨没趣,那就只能一天天败坏、腐烂,象一堆污泥那样淹没在黄土地里。

    这个时候林风早已转移了视线,现在他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海军身上。因为就时间上来推断,现在大汉帝国派遣的远征军团应该早已抵达伊比利亚半岛,至于是否完成了任务那还得看老天保佑,不过不论结果怎样,和西班牙东南亚军队开战却已经是箭在弦上。<)。

    按照分管领导、大汉工部尚书左侍郎的态度,那些背景离乡流窜海外的家伙毫无疑问,人人统统具备罪犯潜质,要知道古有明训,父母在不远离,抛弃家邦本来就是不义不孝了,居然还要加入他国――虽然为天朝效力理所应当,但怎么说也可以算得上是对故国不忠吧?所以按照这个理论朝下推,这帮家伙绝对毫无忠义可言,既不可重用也不可信任,大汉朝廷“姑且利用”而已。

    这个说法在帝国官场具有很大市场,可以说基本上没什么反对的声音,甚至连林风也不敢说“NO”,这是一件没法反击的事情,因为这个说法源自圣人,反对它就是反对圣人;反对它就是反对大汉的基本政策和立国纲领,属于自绝于人民、不齿于朝廷的臭狗屎一类,按照行话来讲就是“违宪”。

    虽然这个说法有点过火,但按照十七世纪的现实情况来讲,也不是全无道理,经过大汉朝廷的调查统计,发现要求加入中国国籍的那些国际友人确实算不上好人,虽然现在在历史上的名号被称为“大航海时代”,但除了一些狂热分子之外,绝大多数身家清白的人不会满世界到处乱跑,现在活动在东南亚一带的欧洲人绝大多数是搞走私的,其中百分之六十顺便兼营海盗业务,从业人员从船长到最低级的水手,很多人都有过犯罪记录,其中不少还是声名狼藉的通缉犯,如果一定要按照正规法律标准来衡量的话,留驻澳门的各国商会全部可以被看作“跨国犯罪集团”。<>。

    如果把这些人全部计算进来,实力也算得上是颇为客观,至少东亚这块在数量上已经盖过了台湾舰队。但实际上却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尤其是大规模的舰队海战之类,其中不少军官和士兵根本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甚至连演习都很少,如果就这么开过去攻打吕宋岛,实在是有些令人担忧。

    不过林风这个时候倒不是什么很担忧,因为就目前的海上态势来看,如果西班牙海军要来进攻大汉,那就首先必须跨越台湾海峡――这个问题相当严峻,要知道老郑家虽然在陆地上有点软脚虾,但在大海上却不是吃素的,而台湾舰队作为东亚一霸,绝对没有理由容忍一些不三不四的黑户堂而皇之的在眼皮底下过路,所以说站在西班牙海军的角度来讲,要进攻北中国港口,那就必须首先打通海湾海峡,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所谓“报复性打击”就得从军事行动降级到嘴巴行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