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节(下)-《窃国大盗》
第(1/3)页
现在局势的发展差不多算是非常明朗了,大汉帝国在变汉周边境早已集结了大票大批野战军团,各支部队的部队长对自己所需承担任务早已是清清楚楚,沿着军事对垒线一字排开,甚至就连对面的周周军对此也是心照不宣,人人都在等待战争正式打响的哪一刻。
大周皇朝的命运自吴三桂死亡之后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类似于草台班子的朝廷似乎从一开始就从来没有走入正轨过,总之除了少数比较有才能的军事将领之外,政府内部大多数成员都是胡乱拼凑起来的不合格人员,其中一大部分是和吴氏家族有亲属或者友谊关系家族成员;而剩下的就是那些政治投机分子,如果仅仅是如此倒也罢了,历史上也不乏用这种家族管理模式走向成功的王朝,但致命的就是,是这批人还喜欢内讧,彼此争权夺利窝里头打得不可开交。
这种可怜亦可笑的内讧除了给南周皇朝挖下灭亡墓穴之外,还给湖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行省的数千万人民带来了深重地灾难。()。
在皇朝中枢,宰相夏国相是吴应麒的人,在各地军镇,马宝、杨溢之等是他的心腹旧将,昔日皇储之争时,内外呼应,几乎令吴世幡的皇太孙党无可招架。
然而过去毕竟是过去,所谓一子落错,满盘皆输,自从那日长沙之变以吴应麒仓皇出逃结束之后,这个局势几乎就再也没有办法更改了,如果说一年前许多人还对吴应麒有着“靖难之役”的幻想外,那现在,这种幻想就早已完完全全的破灭了。
在长达两年多的南周内战之中,第一年,吴应麒占据了相当大的战场优势,在逃亡至岳州之后,他利用昔日在军队之中的威望,在长江防线上迅速集结起一批有战斗力的军队,并立即向南方发动进攻,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定战果;而皇太孙党则以长沙为根据地苦苦支撑,仅仅在头一年,吴应麒的大军就曾经多次围困长沙城,虽然最后因为援军及时赶到且自身后勤补给不全而被迫撤退,但也是沉重打击了皇太孙集团的正统号召力,曾有一时,甚至就连吴世幡本人都差点失去了信心,几乎迁都衡洲以避其锋芒。\)。
因此,针对南周军事集团的此一处境,大汉帝国陆军总参谋部的形容就是:“内有睨墙之祸,外有蠢蠢之臣,名为一国,实为一镇也”――这句话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南周皇朝作为一个国家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这个皇朝的内部,有皇族的激烈内战,而在这个皇朝的底下,原本应当负责拱卫国家的各地军队都已经变质成了军阀,不太服从长沙地中央政府的命令了。
所以说,对于这场战争,以大汉帝国的军事实力,胜利是没有任何疑意的,目前唯一的问题就是:军队的补给、兵员多数是北方人的陆军军团在南方地理形势下的作战困难、气候、水土的适应、疾病和瘟疫的控制问题。
实际上,就在大汉帝国发动战争之前,不少名义上仍属南周皇朝管辖的湖北、湖南诸多县、府老早就献城投降,而且就在不就之前,汉帝国西线军团瑞克将军所部在江西还曾和吴三桂的十大总兵之一、江西镇守使高大节大打出手:双方在江西于都发生遭遇,于是立即展开激战,随后战斗规模立即扩大,汉军取得压倒性地战场优势,并逼迫南周军不断向赣州方向撤退,最后,高大节亲率主力步、骑兵一万六千余人和西线兵团暂编第十九军会战于王母渡。<>。
而南周皇朝这边,不论是长沙还是岳州,都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甚至就连象征性的一个交涉使者都没有派出,看上去象是压根儿不知道这回事似的。
可怜江西大将高大节守土战败,逃亡至南周境内,竟无一员官吏敢于接待,更无一名地方官员胆敢给他的数百残兵提供补给,最后这支小部队徘徊在湘西的群山之内,从此不知所踪。
可以说,现在的大汉帝国,民间舆论高呼开战,陆军总参谋部早已准备妥当,战争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然而皇后却突然出现,突然一巴掌把帝国政府扇得晕头转向。\>。
“外面传的那些话,是不是你放出去的?!”
第(1/3)页